随着互联网支付和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轨道交通票务系统正经历一场由传统售检票向全面乘客服务模式的转型。“闸机常开门”模式作为这一转型的体现,旨在提高乘客的通行效率和出行体验。本文通过一系列分析上海地铁和合肥轨道近期试行的“闸机常开门”模式,探讨了该模式的优势、挑战、技术实现方式和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便捷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和城市的运行效率。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票务系统是保障运营秩序和提高乘客通行效率的关键环节。传统的闸机系统采用扇门常闭模式,乘客必须在验票后等待扇门开启才能通过,这种模式在客流高峰期易引起拥堵,影响乘客的出行效率。
“闸机常开门”模式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乘客的通行体验。该模式的核心在于,闸机扇门在常态下保持开启状态,乘客在刷卡或扫码后,只需根据闸机屏幕上的“绿色通行”箭头指示,就可以快速通过,无需等待扇门的开闭动作。这种模式在国际上已有成功实践,如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轨道交通系统中,已经大范围的应用了类似的通行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国,随着移动支付、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乘客对出行效率要求的提高,上海地铁和合肥轨道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开始探索并试点“闸机常开门”模式。这种模式的实施,不仅仅可以明显提高乘客的通行速度,减少在闸机前的等待时间,还能有效缓解高峰时段的客流压力,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
通过减少乘客在闸机前的停留时间,能大大的提升整个车站的客流吞吐量,优化运营效率。
快速通行减少了乘客的等待时间,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有助于提高轨道交通的吸引力。
常开模式下,闸机扇门的开闭次数减少,相应地也降低了能耗和设备的磨损,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
随着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常开门模式能够更好地与这些技术相结合,为乘客提供更智能化的通行体验。
在实施“闸机常开门”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自动售检票系统(AFC)进行技术升级和优化,这将推动有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闸机常开门”模式的实施,基于当前技术进步与乘客服务需求的提升,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扇门常开模式下,闸机的理论通行速度明显高于常闭模式。在不回收车票的情况下,扇门常闭模式的通行能力为45人/min,而常开模式可达95人/min;即使在全部回收车票的情况下,常开模式的通行能力也能达到41人/min,远超常闭模式的人/min。这种高速通行能力对于高峰时段大量乘客的快速通过特别的重要,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乘客在闸机前的等待时间,提升整体的通行效率。
在扇门常闭模式下,每次乘客通过闸机,扇门都有必要进行开闭动作,这不仅增加了设备的磨损,也消耗了较多的电能。相比之下,扇门常开模式下,扇门马达在理想情况下几乎无需动作,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电能消耗。
闸机的扇门模块是易损部件,其频繁的开闭动作会导致部件磨损,增加维护成本。通过减少扇门的开闭次数,可以有效延长扇门模块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减少维护次数,从而节省维护开支。
扇门模块的频繁动作是导致闸机故障的根本原因之一。减少扇门动作次数可以明显降低故障率,因为扇门抖动和机械磨损所引发的故障将会减少。
扇门常开模式可能增加了逃票的机会,对于未刷卡或扫码乘客的闯闸行为,闸机扇门的物理阻拦作用将大幅度降低。这不仅会造成票务收入的损失,还可能引发管理上的混乱。逃票行为的增加一定要通过加强监控和乘客教育来解决。
由于扇门常开模式与人们通常的使用习惯不符,一些不熟悉该模式的乘客可能会在未验票的情况下尝试通过闸机,从而造成误伤或扇门损坏。需要通过乘客教育和明显的指示标志来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
实施“闸机常开门”模式还需要对现有的自动售检票系统(AFC)进行软件和硬件上的升级,以适应新模式的要求。这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还可能涉及到成本和时间的投入。
乘客适应新模式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对于乘客满意度也是一个挑战。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帮助乘客理解和适应“闸机常开门”模式,以确保其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闸机常开门”模式在提高通行效率、节省能源和降低维护成本方面具有非常明显优势,但在逃票风险、乘客安全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因此,需要考虑技术、管理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细致的规划和周密的实施,才能确保该模式的成功应用。
“闸机常开门”模式的技术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软件、硬件的调整,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降低“闸机常开门”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软件层面的调整是实现“闸机常开门”模式的关键。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的扇门处理模块进行重新设置,以适应新的通行逻辑要求。在扇门常闭模式中,乘客处理模块会在合法验票后向扇门发出开放命令;而在常开模式中,该模块仅在检测到非法行为时发出关闭命令。此外,软件还需要集成更高级的逻辑判断,以处理不正常的情况,如连续的非法尝试或系统故障时的应急响应。
现代闸机的硬件设计一定要满足“闸机常开门”模式的要求。扇门的灵敏度和通道传感器的检验测试能力是重要的条件。扇门一定要能快速响应软件指令,同时保持充足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道传感器需要能够准确检测乘客的位置和行为,以确保在非法行为发生时能够及时触发扇门关闭。此外,闸机的机械结构和材料选择也应考虑到频繁使用下的耐久性。
为有效地降低“闸机常开门”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确保新模式的顺利推广和应用,可以综合运用以下策略。
在闸机的显眼位置设置清晰的指示标志,提示乘客必须先进行验票才能进闸。这些提示能够最终靠图像、文字和声音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以确保不同背景的乘客都能理解。
通过车站工作人员的现场指导、广播系统、宣传海报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对乘客进行教育,帮他们了解并适应新的通行模式。尤其是在模式初期,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尤为重要。
加强车站的监控设施,确保能够实时监测到非法行为,并及时响应。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对逃票和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利用现代技术方法,如视频分析和生物识别技术,提高对非法行为的识别和响应速度。例如,能够最终靠视频分析技术自动识别逃票行为,并触发报警。
建立乘客反馈机制,收集乘客对新通行模式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反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运营方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以应对也许会出现的技术故障或安全事件。这包括备用电源、紧急疏散路线和应急通信系统等。
“闸机常开门”模式作为轨道交通票务系统的创新尝试,其发展前途不仅光明,而且对提升运营效率和乘客体验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然而,为实现这一模式的潜力,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规划、试点实施和持续的技术与管理创新。
从长远来看,“闸机常开门”模式预计将为轨道交通系统带来显著的经营成本节约和服务的品质提升。通过减少闸机扇门的机械磨损,能延续设备的常规使用的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同时,提高通行速度将增强乘客的满意度,有助于吸引更加多的乘客使用轨道交通,从而可能增加票务收入。
参考国际上成功实施“闸机常开门”模式的案例,可以为国内的实施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策略。特别是那些在高客流密度和复杂运营环境下成功运行的案例,将为国内轨道交通系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人脸识别、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未来的“闸机常开门”模式有望与这些技术深层次地融合,实现更智能化和个性化的乘客服务。
选择有代表性的站点进行试点,第一先考虑客流量适中、乘客素质较高的站点。试点应涵盖不同的时间段,包括工作日、节假日以及高峰和平峰时段,以全面评估新模式的效果。
通过收集和比对试点前后的通行数据,如通行速度、乘客等待时间、逃票率等,评估“闸机常开门”模式的实际效果。数据分析应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并考虑到不同因素的干扰。
通过多渠道宣传,提高乘客对“闸机常开门”模式的认知。教育乘客理解新模式的操作的过程,强调验票的重要性,并提醒乘客注意通行安全。
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为“闸机常开门”模式的实施提供法律支持。这包括对逃票行为的处罚规定,以及对新技术应用的鼓励政策。
基于试点反馈和数据分析结果,一直在优化“闸机常开门”模式。优化内容可能包括软件算法的调整、硬件设备的升级、乘客指引的改进等。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定期评估“闸机常开门”模式运行中也许会出现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这包括技术故障、操作失误、恶意逃票等风险的预防和应对。
“闸机常开门”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轨道交通票务系统通行模式,其在提高通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和增强乘客体验方面具有非常明显优势。然而,要实现这一模式的广泛应用,还需要在试点实施、技术创新、乘客教育、法规支持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做细致的工作。通过考虑和精心实施,有望实现“闸机常开门”模式在我国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为乘客提供更便捷、安全、高效的出行服务。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全国首个“延迟扣费”模式数字人民币无网无电支付在青岛市轨道交通全网上线
央行:连云港应力争2025年底在交通运输特定领域、区域实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全覆盖
Visa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已与全球600多个城市合作公共交通非接支付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